查看原文
其他

水流石上 风入松林 ——访著名画家梁世雄

翁敏、玥杉 南国文艺 2023-04-10


(著名画家梁世雄)


一扇窗、一缕风、一束光、一杯茶……采访梁世雄先生是在这样舒适惬意的午后开始的。

过往的时光在这位老画家的眉梢眼角间跳跃,八十余载人生的记忆于众人的欢声笑语中流泻。《广州文艺家》一行5人在先生的客厅里团团围坐,一旁相伴的容璞老师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。

谈及过往的艰苦岁月,他轻描淡写“好处就是让我得到了锻炼”,他用一次次写生,一张张速写,一幅幅大画编织着绘画梦。

谈及热爱的丹青笔墨,表情认真,微笑的脸上多了一份严肃,“作为山水画家,可能我去的地方最多。”他用心中的热情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山水画家的人文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。

观看他的作品,可以用“震撼”二字来形容,无论是汹涌澎湃的《不尽长江滚滚流》,还是描画千里塞北胡杨的《雄风岁月》、黄山《数峰烟雨数峰晴》、宝岛的《阿里山之魂》,山水画家的豪迈和气派浓浓地溶于画中。和他的作品相比,梁世雄少了一些“粗犷”,多了一分“儒雅”。他说话语调不高,但看似平和的言语中透着无比地坚定。八十余载的风云和午后安静舒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,他的故事启迪人心,他的执着让人敬佩。


作品《春满南粤 


作品《金色之秋 


作品《遥望喜马拉雅峰 》


南国之子

梁世雄有着一张典型的南方人的脸,脸长而瘦削,肤色偏黑,南国充沛的雨水和阳光给了他一个健壮的身体,书画诗文又把他浇筑成学富五车的学者画家。1933年出生于南海县的他,父亲取的名字“世雄”是“发达于世间”之意,而他也用终身的奋斗,实现了父亲的期冀,成为了广东现代岭南画派的一位大家。

父母都不懂美术,梁世雄走上绘画的路完全是受环境和老师的影响。梁世雄的家乡有河涌、池塘、古榕,是广东典型的水乡景观。当时很多画家会到那里写生,年仅五六岁的梁世雄常常会跟着他们,着迷地看他们画画。一颗美术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萌发了。

读小学时,美术老师何湛机发现梁世雄喜欢绘画,于是开始对他进行特别辅导。每逢周六日,都会邀请他到家中临摹自己剪自报刊的“藏画”。何老师曾师从岭南画派前辈黄少强先生,与之有很深的渊源。到中学时代,何先生依旧是梁世雄的美术老师,也更加用心培养这一个美术苗子,也为梁世雄打下了岭南画派的底子。

16岁初中毕业后,梁世雄考上了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,当时省艺专在光孝寺里。除了省艺专,广州当时还有一个市艺专,两个学校各有所长,省艺专的校长留学日本,所以更加推崇西洋的技法;而市艺专则以传统为纲,当时关山月先生、黎雄才先生都在市艺专。1949年之后,省艺专和市艺专合并,成立了华南人民文艺学院。两个学校合并之后,梁世雄从此时开始便跟随关山月、黎雄才、方人定等岭南画派的老前辈学习。也正是在这些老先生的影响下,他渐渐爱上了中国画。但不久之后,由于土改需要干部,学生几乎都下到地方参与土改,梁世雄先后到了宝安、罗定、云浮等地,到最穷的人家里生活,饿到浮肿,甚至与牛为邻,黑夜里背着一把小枪穿越丛林,但梁世雄不改乐观主义精神,“现在回想还是有些怕的,但好处就是让我得到了锻炼”。

土改结束后,中央决定将中南五省的美术院校合并成立中南美专,定址在武汉。随后梁世雄作为华南文艺学院的学生在中南美专学习了三年。那个时候并没有详细的学科划分,统称为绘画系,同时学习国画和油画。中南美专在武昌,离黄鹤楼10分钟的路程。梁世雄和同学们每天吃过晚饭都会去那里看一看,看长江、看汉阳。每年暑假他都会往外跑,看祖国的山山水水。

 

美院成长

“这栋房子是1997年建设的,距今也有20多年了。”梁世雄指着自己的客厅说。这里是美院33号楼,现在已经成为岭南美术界的朝圣地。谈到广州美术学院的发展史,一切仿若昨天。梁世雄自在中南美专(广州美术学院前身)学习开始,直至1993年退休,一直没有离开过广州美院,俨然是美院成长的同行者。

1956年,梁世雄从中南美专毕业后,组织上原本想派他去波兰学习陶瓷工艺。但当时的他已经明确自己将来要从事国画创作的决心,婉拒了这个安排。由于学校师资匮乏,再加上梁世雄学习优秀,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主席,可谓是深受重用,毕业之后便担任中南美专绘画系助教。至此,梁世雄正式走上了国画教学和创作之路。从中南美专开始,他既是关老、黎老的学生,也是他们的同事,耳濡目染之后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1959年,广州美术学院成立,梁世雄回到了深爱的家乡,自此扎根岭南。

说起美院的建设,梁容两位老人回忆了一些有趣的细节。据说,建校之初,省里给了三个地方选,黄华路党校、火车站附近以及昌岗路,最终选了昌岗路,那里曾是乱葬岗,旁边江南大道是西洋菜田,学校没有围墙,偶尔还能见到鬼火,大家晚上都不敢出街。时光荏苒,白云苍狗,两位老人也见证了当年的荒草地变身为现在的城市中心。

谈到美院的成长,势必离不开关黎二老。梁世雄说,两位老师都特别强调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,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既要有时代精神,也要有个人风格,更要能青出于蓝。黎雄才先生特别强调写生。梁世雄回忆起当时老师们经常带着学生下乡写生,自己作为助教都得跟着去。黎老总是风雨不改,十分勤奋。有一次在井冈山写生,突然天降暴雨,大家都觉得不用出去了,但是黎老一定要去,于是梁世雄便跟着去了。尽管风雨交加,但黎老依旧认真作画。每到一个地方,黎老总是跑得最快。甚至有一次,关老、黎老一起去衡山写生,天都快黑了,他们还在认真创作。关老除着严格要求之外,还特别主张学生要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不要有门户之见。梁世雄回忆,当时但凡有外省的画家来广东,关老黎老一定会邀请对方来讲学。

这一路,梁世雄看到恩师为学院的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,他从中细细吸取养分,以充实自己。对待自己的学生时,梁世雄也是遵着老师的方式与学生相处。几十年来,梁世雄特别关心年轻后学的成长,经常谈到“教学相长”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“学无前后,能者为师”。在日常交往中,也总是做到言传身教。

梁世雄长期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担任系领导的工作。他的踏实严谨的个性,确保了他稳妥渐进的艺术状态,也让他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深,走得更远。

 

作品《霜叶红于二月花 


作品《云瀑》


作品《榕荫晨曲 


称雄画坛

如今的梁世雄是著名的山水画家,曾几何时,他也在人物画与山水画之间踌躇不定。20世纪60年代,梁世雄已是有《小鸟天堂》《归渔》《抽纱》《椰林秋晓》等代表作的名画家,这些画作先后被选入《中国美术全集》《当代中国人物画选》以及其它画册,而梁世雄的名字,也被列入人物画家的行列。但是命运的一个契机,就帮他重新选择了道路。

1965年,梁世雄、刘济荣及浙江美术学院的姚耕云、杜英信等四位画家,应文化部邀请参加了中央代表团赴西藏慰问活动,当时西藏保持着极其原始的生活状态,在访问西藏期间,他看到一些牧民未能摆脱农奴的生活习惯等场景。得上天垂顾,梁世雄作为长期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南方人竟然没有高原反应,当其他人花精力在适应高原气候的时候,梁世雄早已投入了写生活动。

回来后,梁世雄等四位画家在北京西藏办事处呆了五个多月闭门画画,西藏自治区领导,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等都来审画稿,提意见,最终梁世雄画出了一幅《雪山雄鹰》,挂在人民大会堂的西藏厅。回到广州后,花了十来年的时间,他又陆续创作了《喜马拉雅松》《霜叶红于二月花》《高原秋色》《白云下面马儿跑》《布达拉宫》等作品,都如实地记录了这段多姿多彩的西藏写生生活。


作品《高原牧歌》



作品《天山之鹰》


作品《月夜驼铃》


而难得的是,在大开大合的山水中,梁世雄总是注意加入充满特色的小马、人物等点睛之笔,并称之为“画眼”。有画家评论,“梁世雄画里的小马我能看得到,却画不出”。而梁世雄画的小马上面往往是一男一女,他解释说:“当时我去到西藏,了解到在农奴社会里男女不能走在一起,我就画了两匹小马,上面两个青年男女,蕴意就是解放和自由。”这里的聪明之处在于,梁世雄选择了画山水画的道路,同时也把人物画的细腻加入到了山水画中,使得山水画的层次更加丰富,感情更加饱满。

在走过的山水中,梁世雄尤其青睐黄山,尤其偏爱黄山的云烟美景,有“梁黄山”美名。在他的创作生涯中,去的次数最多的也数黄山,前后总共去了四次。其中,1996年,梁世雄为国务院紫光阁贵宾接待厅创作巨幅国画《云峰叠嶂映松涛》。画作《黄山之晨》欣欣向荣,《泼湿黄山几段云》云彩浮动,《云涌奇峰》迷蒙飘忽,《数峰秋色立斜阳》气韵生动。还有《云起黄山别样奇》《云绕连花峰》《天都奇松》《玉屏雨后》《黄山云海》《黄山朝雾》等等,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动态黄山的诗意,展示着生生不息的图景,描绘着心灵向往的境界。


作品《群峰耸立迎朝阳》


作品《黄山雨后》



作品《轻舟已过万重山 


水是山水画家另一个不变的主题。1972年,梁世雄随着南海舰队前往西沙群岛。初步观察和描绘大海,为梁世雄日后创作多幅表现水的作品,增添了新的生活源泉。

以往水纹是诸多画家不敢涉及的题材,因其繁复难以掌控。梁世雄则不同,越难他就越要克服。1981年,梁世雄获悉葛洲坝即将动工,他担心日后难以再见三峡的奇景,于是毅然前往长江写生。他常常在险峻的古道上走半天,精疲力竭时坐在绝壁上,举目四望,唯见浩荡的长江急流,在脚下滚滚东去,心情非常激动,以至忘却了疲劳,一画就是大半天,完成了许多峡江急流的速写。不久之后,他为了让研究生也能亲临三峡现场将如画景色留在记忆中,又带着学生循着之前的足迹,再一次到长江两岸去写生。回来后就创作了名作《不尽长江滚滚流》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描绘新疆胡杨林的作品《雄风岁月》,和其早期的作品非常不同,梁世雄自认为这是自己摆脱老师影响的一张作品,因为自己把胡杨的精神画出来了,突破自己以往的风格。一位部队作家李人毅看过梁世雄画的胡杨后说,很多人画胡杨,但是没有他画的这种坚毅的精神、这种笔墨的苍劲。《胡杨月夜》《大漠雄风》《大漠金秋》等,都表达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,为梁世雄的绘画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在山水的写生中,梁世雄一步步地揣摩,敏锐地观察,融入自己的感悟,终成一代大家。


作品《大漠金秋  之二


作品《胡杨月夜 


作品《万千飞瀑伴秋声


作品《金洲小景


写意人生

《松风万壑——梁世雄小传》一书提到:“梁世雄的人生历程分为两个阶段,从出生到20世纪80年代,前面的四十多年风风雨雨,看不到前途,生活虽然很苦,但是态度反而很乐观。梁世雄经历着前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,又经历了后四十年的风平浪静,才能将自己的体悟,将要表达的感情寄托在艺术上表现出来。”

随着技术、技艺的成熟,梁世雄从沉淀期进入创作的高峰期。除了中国的山水,他还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巧去画国内外的风景,然后再做一些改变和调整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他到台湾,画了《太鲁阁激流》《阿里山神木林》,他到欧洲,画了《夕照威尼斯》《莱茵河畔》《荷兰田园》《瑞士风光》,他到美洲,画了《尼亚加拉大瀑布》……而他到日本的经历尤其值得一书。

1992年,在“黎雄才、梁世雄访日画展”中,一位日本科学家评价梁世雄的画“既有中国传统的笔墨工夫,又有现代感”。当时的省长朱森林及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亲临剪彩。海部俊树为展览题词——“日中友好,文化交流子子孙孙”,而朱森林的题词是——“丹青谱友谊”。其中,梁世雄参展作品有三十多幅,画的都是日本的山水,光是富士山的就有九幅。这次画作可以算是梁世雄艺术风格上的一次突破。一来题材是新的;二来,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手法画富士山,每一幅都不一样,各有各的特点。从富士山的山麓看到的“忍野八海”,刚好樱花开,到处都是人,画得很饱满、婀娜多姿。《芙蓉峰上一轮高》则完全相反,采用了写意的笔法,只画了积着雪的富士山顶,还有躲在云中的月亮。全部是用淡墨,虚虚实实,混混沌沌,还用苍劲的笔法题了日本儒学家荻生徂徕的诗“甲阳美酒绿葡萄,霜露三更湿客袍。须识良宵天下少,芙蓉峰上一轮高”,特别有意境。

事实上,梁世雄一直都很注意学诗词,从诗词中吸取养料,学习诗人如何敏锐地观察大自然,如何感情充沛地讴歌赞美天地的造化。因为早早在实践中明白了中国画掌握对景写生只是第一步,也是最基本的一步,画家自然就会有意识地通过写生锻炼,提升自己观察和表现对象的能力。但更重要的是,锻炼自己对生活的敏感,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,进一步创作艺术的美,只有美的感情,才能产生美的艺术。

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,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发现,才能够摆脱前人。当然,这种发现既需要画家有炽热丰富的感情,也需要有深厚高尚的素养。

梁世雄认为,学国画要三三制,三分之一画画,三分之一写字,三分之一读书。他的至亲容庚先生曾对他说“历代大家没有一个书法写得不好的,书法写得不好成不了大家。”听完之后,梁世雄决定每天练字,天天写,经过一段时间,写得手都肿了。终于也得到容老“这还差不多”的一句首肯。梁世雄1958年的画作《金州小景》非常珍贵,可谓是三三制的典范。据画家罗兵介绍,当时梁世雄画好画后,经容老介绍,题字的是商承祚的父亲商衍鎏,也即清末最后一个探花,诗作的作者是中山大学教授、著名诗人黄海章。

梁世雄的弟子苏百钧曾这样评价过梁世雄的书法,他说梁老师有深厚的书法工夫,驾驭毛笔的能力每个时期都在提升,作画时落笔更加果断和肯定,有了这个前提,才能谈得上“骨法用笔”。画家李劲堃对梁世雄的书法也推崇有加,他回忆,梁世雄曾多次在教学中提及,自己因为有了书法修养,字写得美,对于作画的章法变化和丰富画面内容大有帮助。

 

作品《尼亚加拉大瀑布》



作品《莱茵河畔》


作品《


看山归来

梁世雄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四十年,教书育人、授业解惑,后又长期担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,对美院的中国画学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而这个作用往往被低估被忽视。同时他也是岭南画派的传人,也为岭南画派的兴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,其中最为有名的事件就是1986年前后岭南画派纪念馆的筹建。然而,在低调的梁世雄看来,这些都是本职工作,他从不居功,只是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梁世雄坦言,自己最喜欢退休后的生活。工作期间,囿于繁忙的行政和教学事务,大小事务都要亲自操劳,只能利用周末时间搞创作。有一次他将自己反锁在家里画画,以逃避人事的繁杂,“因为他实在太想画画了。”容璞老师感叹道。退休后,他得以脱身,终日在小洲村如痴如醉地画画,甚至“非典时期”都不出门,创作出大量高质量的画作。

文艺评论家张绰认为:“梁世雄谦诚宽厚,永不满足,他要断给自己架起更高的标尺,突破自己,超越自己。”他始终明白,自己在画家身份之外更有教育家的身份。他处在一个中国画式微的时代,但始终坚信中国山水最美,中国山水画不亡,肩负起发展传承和教育的重任。梁世雄以孜孜不倦的艺术之路,成就了他自己,成就了后来人,成就了岭南画派,也成就了中国山水画。


(本文刊于《广州文艺家》2018年第5期)


展览预告

心随江山——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将于2019年4月11日至4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,笔者谨此表示热烈祝贺,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!



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

心随江山——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


主办单位:中国美术馆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、广州美术学院、广东省美术家协会

鸣谢单位:广东省政协、广东省文史馆、广东省博物馆、广东美术馆、佛山南海区政协、南海博物馆 

展览地点:中国美术馆2、6号厅(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)

展览时间:2019年4月11日至4月21日

开幕时间:2019年4月12日下午14:30

开幕地点:中国美术馆一层方厅(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)


编辑丨创研部



南国文艺精彩回顾


广州文艺百家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